钢铁业坚定信心 依靠改革脱困图强

  6月末,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已降至66.69点,螺纹钢价格跌破2200元/吨。重点钢铁企业1月~5月份主营业务亏损164.81亿元,同比增亏超过100亿元。钢铁行业已身处一场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当前的困难钢铁企业感受深刻,主要原因是在新常态下全行业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预期转弱。从外部看,国内经济增速回落,钢铁行业需求见顶、产能过剩等问题集中爆发,环保、法律等制约日趋严格,无法再为钢铁行业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回旋余地;从内部看,钢铁企业自身短板在行业低谷期充分显露,钢铁行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的需要,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市场潮起潮落,每一次经济低谷时,钢铁行业都会面临困境。过去每一次,钢铁行业都依靠自身的改革走出了困境,并涌现出了一系列被时代所牢记的改革经验。相信这一次也不会例外。可目前,钢铁企业正大力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使行业出现了积极变化:

  有的企业紧跟市场,积极变革营销模式,如宝钢通过EVI、VAVE技术营销服务等实现汽车板50%的市场份额目标,河北钢铁集团加快向“特钢”营销模式转型,使战略客户占比达到30%以上;有的企业大力推进多元创效,如鞍钢出台一系列支持非钢产业发展的政策,山东钢铁金融板块实现大幅盈利;有的企业通过对标挖潜力促成本下降和指标提升,如河北钢铁集团68条产线瞄准国内外一流水平开展全方位系统对标,形成以产线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模式;有的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变革,如南钢进行大刀阔斧的事业部制改革,推动减员增效降本工作,用股权激励激发全员创新热情;有的企业加强资金管控,确保资金安全,如沙钢充分发挥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功能,积极推进资本运作,马钢以保正常生产经营现金流为核心,坚持“低库存、轻资产”;还有的企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力推动绿色发展,如太钢以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为标准,加快实施环境整体再提升工程,加快与城市功能互补、和谐共融步伐,中天钢铁在严控突发性排放的同时,提高电厂、烧结余热、高炉余压发电量,提升循环经济水平。

  这说明,只要触到了痛点、撬动了难点,企业层面的改革创新就能取得成效,这也就是钢铁企业所期待的改革“红利”。获得改革“红利”的钢铁企业,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军企业。

  但必须看到,在钢铁企业大力推进深化改革的同时,整个钢铁行业艰难运行的情况没有改善,钢材价格甚至比金融危机爆发时的2008年下半年还要低三分之一,全行业再次陷入亏损境地,一些企业面临退出的风险。目前的关键问题在于,企业层面正在进行的改革在短期内还无法改变行业的两个核心症结。

  一是空间维度的改革力度和广度不够,未能改变钢铁行业严重供大于求的基本面。这有待于全行业范围内的市场机制建设和供需关系重构。

  当前,供大于求是制约钢价上涨、导致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而市场的现状却是:亏损的企业多、减产的企业少,困难的企业多、退出的企业少。多数钢铁企业的规模扩张意识仍然根深蒂固———仍然将增产作为潜在的目的,亏损减少就要扩大产量,需求释放要就扩大产量,资金状况稍见好转就要扩大产量。归根结底,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意识还远没有渗透到企业“肌体”的每一个“细胞”。

  这一情况表明,通过订单、利润、日成本核算等方式灵活调整产量的生产组织模式在全行业还没有得到有效建立,由亏损到减产的传导机制还不通畅,由临时减产到常态减产的转变还未完成,由经营风险到企业退出的机制还不健全。这是钢铁行业当前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全行业层面压减产能工作的效果有待确认,环保的门槛作用还未显现,退出机制还不健全,政策托底力度欠缺,这些制约着供求关系改善的因素,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突破。

  二是时间维度的改革积累不足,未能改变钢铁企业差异化竞争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这有待于通过长期持续的改革积累,建立起支撑企业差异化竞争的基础。

  目前钢铁行业的同质化竞争问题,虽然有过去市场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的原因,但根源还是在于钢企自身竞争手段的贫乏。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在改革的过程中,改得深的企业必然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从而在细分市场、细分品种、细分客户上获得相应的技术和市场资源积淀。目前企业运营的两极分化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深化改革,钢铁企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只能依靠产量和价格竞争的低端竞争模式,推进钢铁行业建立起更有序、更健康的差异化竞争态势。

  钢铁行业深化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一方面,改革“红利”的释放让我们坚信,我们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另一方面,眼前的困境也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改革,力度是不足的、过程是曲折的。钢铁企业要坚定信心,不被眼前的困境所阻,持续、广泛、深入地推进改革,坚定地依靠改革摆脱困境,坚定地依靠改革建设钢铁强国。